医院里的 X 光片、CT 图这些医疗影像,都是病人的隐私,要是存在自建的图像识别服务器里泄露了,麻烦可就大了。不光病人不放心,医院可能还得担责任。那自建图像识别服务器的时候,该怎么挡住这些风险呢?小编这就跟大家聊聊,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服务器本身得 “锁” 好
服务器就像个存重要文件的柜子,首先得把柜子本身加固好。
硬盘加密是必须的。买硬盘的时候,选那种支持硬件加密的,就像给硬盘加了把锁,就算硬盘被人偷偷拆走,没有密码也看不了里面的影像。设置密码的时候别太简单,别用 123456 这种,混着字母和数字才安全。
系统也得设几道关卡。登录服务器的时候,不光要输密码,最好再加个 U 盾之类的东西,插上去才能登。有朋友可能觉得麻烦,但医疗数据这么重要,多道手续多份保障不是?还有啊,系统要经常更新,那些漏洞补丁得及时装上,不然黑客可能顺着漏洞溜进来。
数据传输过程别 “裸奔”
医疗影像从设备传到服务器,或者服务器内部传输的时候,可不能让数据光着跑,得裹层 “保护衣”。
用有线连接比无线靠谱。WiFi 传输虽然方便,但信号容易被人截获,用网线直接连,就像数据走在封闭的管道里,安全多了。要是实在得用无线,那就选加密等级高的协议,比如 WPA3,别用那种老掉牙的加密方式。
传输的时候给数据 “包” 一层。就像寄重要信件会套个信封,数据传输时用 SSL/TLS 这种加密方式,就算被人拿到数据,解开也是一堆乱码。设置的时候,网上有现成的教程,跟着一步步弄,不算难,这样就可以放心传数据了。
访问权限得 “分” 清楚
不是谁都能随便看服务器里的医疗影像,权限得掰扯明白。
按岗位设权限。医生可能需要调阅自己病人的影像,实习生可能只能看匿名后的教学案例,管理员也不能随便改数据。把这些权限一条条列清楚,谁能看什么、能改什么,设定好就不容易乱。
每次访问都记下来。服务器里装个日志记录工具,谁什么时候登了服务器、看了哪些影像、改没改数据,都记下来。万一真出了问题,查日志就能知道是谁动了手脚,也能早点找到源头。
物理安全别忽略
服务器放的地方不安全,软件防护做得再好也白搭。
机房得上锁。服务器最好放在单独的机房,门用密码锁或者钥匙锁,不是相关人员根本进不去。窗户也得加固,别让人从外面轻易爬进来。有条件的话,装个监控,盯着机房门口,心里也踏实点。
设备别随便让人碰。服务器主机、硬盘这些,平时除了维护人员,其他人别让碰。维护的时候也得有记录,谁什么时候碰了设备、做了什么操作,都写下来,免得说不清。
备份数据也得防泄露
备份数据是为了以防万一,但备份的时候泄露了,同样麻烦。
备份盘别随便放。把备份好的硬盘锁在保险柜里,拿出来用的时候再解锁。别图方便往桌子上一扔,万一被人顺手拿走就糟了。
备份也要加密。备份的影像数据,同样得用加密软件处理一下,就算备份盘丢了,别人也看不了里面的内容。备份完成后,最好试试能不能解密恢复,免得自己都打不开了。
有朋友可能会问,“做了这么多,就绝对安全了吗?” 其实没有绝对的安全,只能说把风险降到最低。就像家里锁门,锁得再结实也不能保证百分百不被撬,但总比不锁门强多了。
定期检查少不了
时间长了,之前的防护措施可能会出问题,得经常看看。
每月查一次日志。看看有没有陌生的登录记录,有没有人乱删乱改数据。发现不对劲的地方,赶紧查原因,该改密码的改密码,该加固的加固。
每季度测一次漏洞。找懂技术的人,模拟黑客攻击试试,看看服务器有没有没挡住的漏洞。要是发现漏洞,赶紧补上,别等真被攻击了才着急。
小编觉得,保护医疗影像数据不泄露,就像给服务器穿了件盔甲,得一层一层往身上加。从服务器本身的设置,到数据传输、访问权限,再到物理安全,每一环都不能松。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,但习惯了就好了。毕竟这些数据关系到病人的隐私,多花点心思总没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