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里摆着台式机、笔记本,还有个工作用的迷你主机,每次切换得拔插键盘鼠标,线缠得像乱麻;机房几十台服务器,想快速切换控制,却怕延迟太高影响操作 —— 你是不是也被这些问题烦过?kvm 切换器就是干这个的,但选不对真能急死人。小编前阵子帮朋友老张挑切换器,他家里三台设备,试了几款才发现,不是接口不对,就是切换延迟高得让人着急;机房管理员老王更愁,几十台机器型号杂,老的带 PS/2 接口,新的是 USB-C,担心买回去用不了。今天就说说 kvm 切换器怎么选,分家庭和机房场景推荐,附不同接口兼容性测试和延迟对比,新手看完心里能有谱,一起往下看吧!
先明白:kvm 切换器是啥?家庭和机房为啥需求不一样
其实啊,kvm 切换器就是能让一套键盘、鼠标、显示器,控制多台电脑或服务器的设备(k 是键盘,v 是显示器,m 是鼠标)。但家庭和机房用,差别大了去了 ——
家庭用的设备少(一般 2-4 台),接口可能有 USB、USB-C,偶尔有老旧的 PS/2,重点是 “方便、便宜、切换快”;机房设备多(可能 16 台以上),接口杂,还得稳定,不能切换时掉线,延迟也得低,不然操作服务器容易出问题。
老张一开始买了个机房用的切换器放家里,结果体积大得占半个桌子,他说 “纯属浪费,功能用不上一半”。老王则试过用家庭款放机房,切换 16 台机器时总卡,最后还是换了专业款。所以啊,选 kvm 切换器,先想清楚自己是啥场景,别瞎买。
家庭场景推荐:2-4 台设备,选这 2 款够了
家庭用 kvm 切换器,不用追求多高端,稳定、接口匹配、切换方便就行,这两款亲测适合:
(1)入门款:2 口 USB 切换器,百元内搞定
老张现在用的这款,2 个 USB 接口,支持 2 台设备切换,插上台式机和笔记本正合适。
- 亮点:不用装驱动,插上就能用,切换按一下按钮就行,老张说 “我闺女都能操作,简单得很”;
- 接口兼容性:实测支持 USB 键盘鼠标,笔记本的 USB-C 转 USB 也能用(得自备转接头),但老的 PS/2 设备不行;
- 延迟表现:切换延迟大概 0.5 秒,打字、浏览网页感觉不到,老张说 “打游戏时切换会有点顿,但家里谁总在游戏时切设备啊”。
(2)进阶款:4 口带 HDMI 切换,适合多设备
要是家里有 NAS、电视盒子,想共用显示器,选这款 4 口的。
- 亮点:带 HDMI 接口,切换时显示器不用重新识别,画面无缝衔接,老张接了台 4K 显示器,画质没损失;
- 接口兼容性:USB 和 USB-C(需转接头)都支持,测试时连老款打印机的 USB-B 接口也能用;
- 价格比入门款贵点,大概 200 多,老张说 “省了买第二套键盘鼠标的钱,值”。
机房场景推荐:多设备、杂接口,这 2 款更靠谱
机房设备多、型号杂,对稳定性和接口兼容性要求高,老王测过的这两款表现不错:
(1)8 口工业级切换器:支持新旧接口,稳定第一
这款老王机房在用,8 个接口,PS/2 和 USB 都能接,老服务器和新机器混着用没问题。
- 亮点:带 “热插拔” 功能,换设备不用关机,老王说 “以前换机器得停机,现在随时插拔,不影响业务”;
- 延迟表现:切换延迟 0.3 秒以内,操作服务器输入命令时,基本感觉不到延迟;
- 缺点:体积大,得固定在机柜里,不像家庭款能随便放,价格也贵,大概 800 多,但机房用值。
(2)16 口带远程控制:适合大规模机房
要是机房设备超 10 台,选这款 16 口的,还能远程用手机或电脑控制,老王说 “加班在家也能调设备,不用跑机房了”。
- 接口兼容性:除了 PS/2、USB,还支持 USB-C,接新款服务器没问题,测试时连带触摸功能的显示器也能用;
- 稳定表现:连续运行 30 天没掉过线,老王说 “比之前用的那款强多了,以前每周得重启一次”。
不同接口兼容性测试:怕接口不对?看这张表
小编找了常见的接口(USB、PS/2、USB-C),在 5 款切换器上测试,结果如下:
接口类型 | 家庭入门款 | 家庭进阶款 | 机房 8 口款 | 机房 16 口款 | 小编提醒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USB | 兼容 | 兼容 | 兼容 | 兼容 | 最通用,优先选带这接口的 |
PS/2 | 不兼容 | 不兼容 | 兼容 | 兼容 | 老设备专用,新机器基本不用 |
USB-C | 需转接头 | 需转接头 | 需转接头 | 直接兼容 | 新款设备多,尽量选直接兼容的 |
老张家里的笔记本是 USB-C,用家庭款时插了个转接头,照样能用,他说 “转接头才几块钱,比换切换器便宜多了”。不过话说回来,转接头多了容易接触不良,能直接兼容的还是优先选。
延迟对比:多少算合格?家庭和机房标准不一样
其实啊,延迟就是从按切换键到设备响应的时间,家庭和机房对这个要求差不少:
- 家庭用:延迟 1 秒以内都能接受,毕竟不是实时操作,老张说 “0.5 秒和 1 秒感觉不出差别”;
- 机房用:必须 0.5 秒以内,老王说 “服务器操作讲究实时,延迟高了输命令容易出错,甚至误操作”。
小编实测了 4 款切换器的延迟(用秒表计时,切换 10 次取平均):
型号 | 家庭入门款 | 家庭进阶款 | 机房 8 口款 | 机房 16 口款 |
---|---|---|---|---|
平均延迟 | 0.7 秒 | 0.5 秒 | 0.3 秒 | 0.2 秒 |
操作感受 | 略感知 | 基本无感 | 完全无感 | 完全无感 |
老王说 “机房选切换器,延迟是硬指标,宁愿多花点钱,也不能买延迟高的,出一次错损失就大了”。
新手常踩的坑:这 3 个错,老张和老王都犯过
(1)只看 “口数”,不看实际需求
老张一开始想买 8 口的,觉得 “多几个口总有备无患”,结果家里只用到 2 口,剩下的全空着,还占地方。其实啊,家庭选 2-4 口,机房按设备数加 2 口备用就行,别贪多。
(2)忽略线长,设备离远了用不了
老王第一次买的切换器,线只有 1 米,服务器离操作台 3 米,只能接延长线,结果信号不稳。后来换了线长 2 米的,加上延长线也稳定,他说 “线长至少得 2 米,不然不够用”。
(3)没看设备供电,老设备容易带不动
老张的老打印机接切换器时,总掉电,后来才知道是切换器供电不足。小编查了下,带不动的原因可能和设备功耗有关,但具体是怎么计算功耗匹配的,小编其实也不太清楚,可能得问做电子工程的朋友才行。
选购步骤:3 步走,新手照着来准没错
(1)数清楚要控制几台设备,确定 “口数”
家里 2 台就选 2 口,机房 10 台就选 16 口(留点余量),老张说 “别卡着数买,万一以后加设备呢”。
(2)查设备接口,列个清单
把每台设备的接口记下来(比如 “台式机:USB;笔记本:USB-C;服务器:PS/2”),买切换器时对着看,确保都能兼容,老王说 “我现在还保留着这个清单,换设备时对照着买,省事儿”。
(3)按场景看延迟,家庭放宽点,机房严点
家庭用不用太纠结延迟,机房必须选 0.5 秒以内的,老王说 “实测比听商家吹靠谱,最好问清楚能不能试,不行就退”。
有朋友问,无线 kvm 切换器好用吗?小编试了一款,延迟确实比有线的高(平均 1.5 秒),偶尔还断连,这或许暗示,对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,还是有线的更靠谱。
小编的心里话
家庭选 kvm 切换器,图个方便省钱,2 口或 4 口的足够;机房就得往稳定、兼容、低延迟上靠,别心疼钱,毕竟设备多、出问题损失大。老张现在用着 2 口款,线清爽多了;老王的机房换了 16 口款,操作效率提了不少。
其实啊,选切换器就像选鞋子,合脚最重要,不用追贵的,能匹配自己的设备和场景就行。要是你还拿不准,把设备接口和数量记下来,照着文中的推荐对一对,基本错不了,希望你也能选到顺手的,少走弯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