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候?盯着电脑屏幕写方案,脑子像卡壳的机器,半天蹦不出一个新点子;开会讨论怎么优化流程,翻来覆去就那几个老办法,急得抓头发。这时候就会想:“创造力这东西,难道真得靠灵感砸脑袋?平时忙得脚不沾地,哪有时间专门练啊?” 其实啊,小编以前也这么觉得,直到发现那些解决难题的好点子,往往藏在喝水、复印文件、甚至蹲厕所的碎片时间里。今天就跟大伙聊聊,职场里那些不起眼的小事,咋就能帮你练出创造力,难题来了也能轻松应对。
一、改改 “办公习惯”:每天换个小姿势,思路可能就通了
天天坐在工位上,姿势不变,脑子也容易 “偷懒”。稍微改点小习惯,就能给创造力 “松松土”。
比如复印文件的时候,别傻站着等,试试盯着复印件上的文字倒着看 ——“销售报表” 倒过来看像不像某种符号?小编有次就这么瞎琢磨,突然想到 “把报表数据做成倒金字塔图”,老板居然说比原来的表格清楚多了。
还有接水的时候,别总用自己的杯子,偶尔换个同事的马克杯(当然得提前说一声),手感不一样了,脑子好像也跟着活络点。有回小编用了实习生的大肚杯,握着胖乎乎的杯身,突然想到 “给客户的礼盒设计成大肚子形状”,既特别又能装,客户还挺喜欢。
可能有人会说:“这也太扯了吧?” 你还别不信,身体的小变化能带动脑子换角度,就像走惯了的路突然换条岔道,说不定就发现新风景了。
二、碎片时间 “瞎联想”:从 “鸡毛蒜皮” 里找灵感
职场里碎片时间可不少 —— 等电梯、排队打饭、甚至电脑开机的几十秒,别光刷手机,试试 “联想小游戏”。
小编的秘诀是 “抓个东西就联想”。比如看到电梯按钮,想想 “要是客户需求像按按钮一样,能一键直达核心就好了”,后来做需求整理时,真的搞了个 “核心需求提炼表”,效率提高不少。
开会前等同事的时候,也能玩。盯着会议室的盆栽,想想 “这叶子卷卷的,像不像没理顺的流程?” 顺着这个想法,说不定就能想到 “把流程里绕弯的地方拉直”。
有人可能会觉得 “这不浪费时间吗?” 但你想啊,这些时间本来也是闲着,与其刷短视频让脑子更乱,不如做点 “轻思考”,说不定哪下就撞出火花了。
三、故意 “搞点小破坏”:打破常规才能出新招
工作久了,谁都有 “按部就班” 的惯性,可创造力就怕这个。偶尔 “破坏” 一下常规,反而能找到新思路。
比如写报告,平时都用 Word,试试换成 Excel 表格写,逼着自己把文字变成短句、关键词,说不定就发现逻辑漏洞了。小编有次用表格写活动方案,突然发现 “宣传和执行的时间重叠了”,及时改过来才没出岔子。
还有发邮件,别总用固定模板,偶尔加个表情符号(当然得看对象,给大老板发就免了),或者把主题写成问句,比如 “这个方案是不是还能再省点预算?” 说不定收件人会更认真看,还能引出新想法。
不过话说回来,“破坏” 也得有分寸,别耽误正经事,不然就得不偿失了。
四、跟 “不同的人” 聊聊天:别人的小事能给你大启发
创造力有时候不是自己憋出来的,是聊出来的。别总跟同部门的人扎堆,找机会跟其他岗位的同事瞎聊几句。
小编常跟前台小姐姐聊天,她天天收快递,说 “现在快递单都印着环保标语”,小编一听,想到 “给公司的产品包装也印上环保小知识”,既符合趋势又省钱,老板当场就拍板了。
连打扫卫生的阿姨都能给灵感。阿姨说 “你们办公室的废纸,反面还能打草稿”,小编就想到 “把废弃的方案打印纸反面当便签,既环保又能随手记灵感”,现在整个部门都这么干。
所以啊,别觉得 “他们不懂我的工作”,有时候外行的一句话,反而能点醒你这个 “当局者”。
五、小编的一点实在话
其实职场里的创造力,不用多高大上,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创意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就像给脑子 “做按摩”,按得多了,思路自然就顺了。
小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,从开会只会点头,到现在能偶尔出个 “金点子”,全靠这些小办法。你也试试,接水时多瞅两眼周围,复印时倒着看看文字,说不定下次遇到难题,灵感就自己找上门了。记住啊,创造力这东西,就藏在你每天路过的那些小事里,就看你愿不愿意弯腰捡起来了。